1. 老人家會面臨的失落:
失去了角色(退休)、失去了青春、失去了健康、失去了友善的環境(家庭成員花了很多時間跟小孩子玩、花了很多錢幫小孩子讓小孩補英文,但是花了多少錢多少時間陪老人說話?)
2. 年輕人往往覺得老人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、自己的時間,或覺得老人家應該自己可以做什麼,容易對小孩輕聲細語,卻容易對長輩不耐煩,而將很多時間給了小孩卻忽略了老人。
3. 矛盾感:
老人希望融入家人,但自己的需求漸漸與現代社會有距離而有所矛盾,舉例來說:
(1)兒女開開心心的要幫長輩慶祝生日,但是訂Pizza,忘了老
人家咀嚼的問題…
(2)老人家如同以往一般,問子女是否要回家吃飯,子女卻不經
意的回答:”我結婚了,當然是在自己的家裡吃…”,
或”為什麼? 在自己的家裡吃就好啦?!”
(3)需要陪同就醫或照顧,但有許多的矛盾,如:不好意思請子
女幫忙、不想勞煩子女、不好意思請年輕的醫護相關人員幫
忙,如:如廁
(4)希望兒女陪伴,但是卻又害怕影響子女。
4. 獨處的時間增加:
每個人生活裡有一些事情是想要跟人家分享的,如吃飯、衣著、希望得到別人的意見、互動及交流,年輕人穿一件衣服,會想問一下朋友或家人的意見,老人家也不例外,但老人家有需要分享的需求,時間也多,卻由於不同的因素(如:兒女忙於自己的事業、顧及自己的家庭、悲歡離合、獨居)常常更感覺到孤單
5. 面對死亡的恐懼:
想著自己會怎麼死?躺在床上平和的離開?睡夢中離開?這些都是自己要面對的~(唉!~)
6. 並不是每個老人都很幸運,到老的時候,都可以拿一筆退休金終老,甚至有些人會被騙,這不是老人願意的,是因為老化過程認知的退化,或時代的演變,甚至兒女的關係所造成的。
7. 其他常見的問題:
(1) 情緒(焦慮恐懼情緒低落)
(2) 認知退化(失憶、瞻妄、失智)
(3) 物質濫用(酒、藥物或毒品)
(4) 精神問題(憂鬱、妄想):
妄想以”被害妄想”最常見,常來自於不安全感,如東西找不到、擔心是否錢被騙,另外懷疑妻子不忠也是另一種常見的妄想,若老人家生活侷限於居家,但另一半仍有社交活動(如:插花、社團、社區大學…),待在家裡的老人容易懷疑自己的妻子為何打扮入時,與這麼多人互動?是否不忠,這樣的妄想也容易影響到妻子,如果別人又相信,更容易導致妻子憂鬱。
(5) 自殺:久病厭世,想一了百了,覺得自己沒什麼好罣礙。
針對老人家的特徵建議如下:
1. 要記得自己是與”老人家”溝通:老人家有時不會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,仍須猜測或揣摩其意。
2. 接受重提往事:接受”當我25歲隻身來台北時…”,這樣的話題可能重複提,若覺得關係夠穩固,可說:”25歲的事我昨天聽到了,可是我對你30歲的事,比較沒印象,可以聽你說嗎?”
3. 注意老人虐待的問題:有時需支開主要照顧者,問老人家才能問出老人虐待的可能性
4. 說話速度及音量:聽力受損的關係,若講話聲音太尖銳,老人的耳朵會不舒服,若講太快,耳朵會出現”嗡嗡嗡…”
5. 記得老人家的名字:一個人一輩子不會被取走的就是他的名字,若能適當稱呼,對方會覺得很親切,”XX伯伯”。但重點是: 若你的身分是照顧者,照顧老人家時,用老人家可以接受的合適方式,稱呼他的名字。
6. 清楚的說明來意,目的動機:說明是一種尊重,可以適當的用”我”來開頭,如:我會擔心你在家裡不小心會跌倒,因此想要問你在家裡的情形
7. 聽:適當的提供反應,(附註:這一點我自己也覺得很重要,先聽,不要急著下結論,有時老人家只是想抒發想法,不是想聽你下對或錯的結論)
8. 適切的附和反應:避免爭論或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。
文章引用來源: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Txr3vEWfFRs2ZS4vJA_eQQ--/article?mid=3398